农机企业危机之中的生存发展之道(中·2)

作者:北垦农机 发布时间:2022年05月06日14:38:05 1997次浏览
分享到
农机企业危机之中的生存发展之道(中·2)

(接上篇-农机企业危机之中的生存发展之道(中·1))


万国公司


“疾风知劲草”,艰难时世考验公司的气魄和实力,作为当时第一大农机制造商-万国公司还是能够比较从容地应对大萧条带来的挑战。在大萧条初期,万国也面临了销售暴跌和亏损严重的问题,但由于其手头持有充足的现金,足够全额支付股东分红。而强大的研发力量和持续投入,使其不断推出的新产品,行业龙头地位进一步巩固。


1929年拖拉机市场高涨,万国的拖拉机销售创了新记录,销售收入达3.3亿美元,由于现代化工厂和先进制造设备投入使用,加上销量上升,使得企业的生产成本降低,万国当年降低了产品价格,给农民让利8400万美元。


1930年初行业形势不错,但到下半年,经济衰退加上秋季大旱,公司的销售和利润双双下降,1931年和1932年,销售额分别下跌了40%和47%,而1933年市场有所回升,公司销售额比上年增加了5%,尽管万国拖拉机在这三年的市场占有率分别达到49%,51% 和46%,公司还是出现了严重亏损。虽然,从账面看,1931年盈利135万美元,但其主要来源是海外市场,1932年亏损758万美元,1933年亏损189万美元,而实际上,万国三年里前后动用了1100万、1000万和1000万美元的盈余储备,才使得公司能正常发放股东红利并投入资金开展产品研发。


万国在“大萧条”期间善待员工的故事,一直为人称道。当产量下跌、员工离岗时,公司给有需要的离岗员工提供贷款,帮助他们度过难关,待重返工作岗位后用薪水返回。工厂每周运转3-4天,这样可以使更多的工人有班上。坚持给股东分红,而股东中40% 以上是本公司员工。


当销售形势有所好转,万国优先考虑老员工返岗,1933年就有4000名员工重返工作岗位,1934年,增加了1万名员工,1935年-1937年,销售额分别增长57%,17%和39%,万国又大量增招员工,1937年底员工总数达5.93万人,比1929年增加了24%。由于1937年公司销售额超过3.5亿美元,实现利润3250万美元,年内两次给员工加薪,并在年底按工龄给工人发放特别薪酬,管理人员给予额外补贴,当年发放的工资和补贴达1.25亿美元。


令人称奇的是,在1938年万国公司年报上,有一张图表显示了过去10年公司销售收入的分配比例,从中可以看到员工工资福利占1/3,仅次于占第一的原材料和燃料采购(40.9%)。


640.jpg


根据市场的变化和农民的需求不断推出新产品,也成为万国度过危机并推动行业进步的法宝。经济危机造成了农民购买力的大幅下降,但不少农民还是需要拖拉机,这样更小型的拖拉机成为各企业开发的热点。


1933年,万国在法尔毛(Farmall)F20(两铧犁拖拉机)和F30(三铧犁拖拉机)之外推出了小型的一铧犁拖拉机F12(发动机功率14马力,四缸发动机、3+1变速箱,自重1224千克),该机机身轻,功率小,适用于小型农场,并可作为大型农场的补充机型,到1938年该机的销量超过了12万台。之后对其他拖拉机产品也提高了工效,并推出果园和更大马力的履带拖拉机、柴油拖拉机以及各种农机具,满足不同用户的需要。


F12虽说是一铧犁拖拉机,但在许多土壤条件下可拉两铧犁,万国继续努力开发严格意义上的一铧犁拖拉机以及全新拖拉机系列,1939年字母系列拖拉机的上市,其中Farm all A(四轮)和Farm all B(三轮),均为20马力,机身轻(1000多千克)、成本低并能适应全国范围内的各种土壤条件,在其后数年里销售了近20万台。


当1939年万国的拖拉机新品上市时,经济刚刚开始恢复,农民的日子还不好过。但Farmall H和M拖拉机(25马力和35马力,1757千克和2203千克),给逐步好转的农机市场燃起了希望之火。产品设计精巧、营销得力,销售则通过业界最强的农机经销商网络铺开,头两年开局强劲,1942-1943两年有所下滑,然后是长达数年的热销,1948年全美拖拉机销售达到最高峰,万国的拖拉机占了23.4%,比位居亚军的迪尔高了近10个百分点。Farmall M和H 拖拉机在十多年里销售了80万台,成为拖拉机历史上的销量冠军(详见百年历史上的明星产品(三))


640 (1).jpg


1939年万国公司年报上的新产品陈列图


除了产品小型化和配套农机具品种增多(犁、耙 、播种机和中耕机),小型联合收割机代替割晒机和固定式脱粒机也是二十世纪30年代的一大趋势,1938年联合收割机的销量(4.2万台)首次超过割晒机(3万台),到1940年万国已上市了两款联合收割机(割台6英尺和4英尺)。


三、   政府如何出手相助?


危机考验企业的应变和生存能力,也考验政府的决策和调控能力。


当美国第32任总统富兰克林·罗斯福(Franklin D. Roosevelt)1933年3月就职时,美国联邦政府面临的是连续3年的GDP负增长,1932年为-12.90%,失业率高达23.60%,而价格下降导致的通货紧缩,使得全国的产出在3年里下滑到原来的一半。


640 (2).jpg

加州公路上外出寻找工作的农民


在就职后的最初100天里,罗斯福总统开始实施一系列“罗斯福新政”(Roosevelt’s New Deal),其目标是稳定经济,解决就业问题。在其后的8年时间,罗斯福当局强化了联邦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,包括:成立新的联邦机构,社会保险理事会,证券交易委员会和联邦储蓄保险公司;建立田纳西流域管理局,建造大坝和水力发电厂,治理洪水并向贫困的田纳西流域提供电力;成立工作进步管理局,通过新建公路、大厦及其他工程项目来为数百万人提供就业机会;国会通过了社会保障法案,为退休人员、失业者和残疾人提供社会保障(这也是现在各国通行的社会保障制度之肇始),解决企业的后顾之忧。


在农业领域,“罗斯福新政”推动实施农业改革,向农民提供大量的农业支持,补贴由于农产品价格下降带来的农民收入锐减。


成立安置管理局和农业保障局,前者用以安置由于“沙尘暴”而失去家园、流落到加州的中西部地区农民,共建筑了95个救济营,安置7.5万人;后者则帮助受“大萧条”打击的小户农民和衰落的社区,为农民提供贷款,使其能够购买必需的农业生产资料,包括拖拉机和农机具。到1937年,约1/5的中西部农民家庭获得联邦救济,一些县高达90%,联邦政府10亿美元的救济金2/3是发给农业家庭的。这一政策,使得拖拉机市场的需求在1937年创出新高,主要的拖拉机制造企业的产销和盈利情况大为改善。


640 (3).jpg


卡特彼勒专门为“新政”项目开发的小型履带拖拉机


罗斯福当局在国会授权下与有关国家开展贸易谈判,逐步修正了“斯姆特-霍利关税法”,农产品出口的大门重新打开,也为饱受“大萧条”之苦农民恢复生产、增加收入创造了有利条件。


日趋严重的沙尘暴促使美国会在1935年通过了《土壤保护法案》,农业部成立了土壤保护管理局(现农业部自然资源保护局的前身),推广建立土壤保护区,而我们熟悉的免耕、少耕保护性耕作技术,在美大规模推广则要到1980年代。

 

经历了大萧条的洗礼,到1940年,美国农机行业的拖拉机、农机具和联合收割机/割晒机以及饲草和畜牧机械的全系列产品格局基本成型,一些在历史上知名的企业要么抱团取暖(明尼阿波利斯·莫林),要么黯然退出市场,万国、迪尔、阿利斯·查默斯、凯斯、奥利弗、麦赛福格森等成为硕果仅存的七家拖拉机企业,其他厂家合计的市场份额则降到3.2%,福特则是在1939年才重返美国市场。在此期间,拖拉机技术日趋成熟,橡胶轮胎、多用途(中耕)拖拉机、柴油发动机、三点悬挂机构等开始广泛应用。


此后的十年间,拖拉机行业一路高歌猛进,在1950年前后达到最高峰,其后虽也经历了若干起伏,但总体发展一直不错,年销售量的下降主要是由于拖拉机马力增大、效率提高。直到20世纪80年代,又一场农业危机从天而降,拖拉机行业又一次陷入了空前的危机,由于资金枯竭,曾经开创了无数个行业第一、安然度过“大萧条”的万国公司,其农机业务1984年被出售给凯斯的母公司Tenneco,新的凯斯万国(Case IH)成立;当时全球最大的农机制造商-迪尔公司在1987年迎来成立150周年时,年度亏损高达9900万美元;福特在1986年收购著名的牧草机械和联合收割机制造商斯佩利纽荷兰(Sperry New Holland) ,成立福特纽荷兰,次年又兼并了以生产大型四轮拖拉机知名公司加拿大Versatile,农机行业又开始了新一轮大洗牌和大变革。 

上一条:农机企业危机之中的生存发展之道(下·1) 下一条:农机企业危机之中的生存发展之道(中·1)
  • 发表评论
  • 查看评论
文明上网理性发言,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。
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