农机企业危机之中的生存发展之道(下·1)

作者:北垦农机 发布时间:2022年05月06日14:40:06 2296次浏览
分享到
农机企业危机之中的生存发展之道(下·1)

作为有着一百多年历史的传统行业,美国拖拉机也经历了多次严重的危机,危机之中企业是如何表现的,凭借什么来度过难关,依靠哪些招数来创造奇迹?政府机构在其中扮演了什么角色?危机之中的生存发展之道,为您讲述三次农业危机/经济危机中农机企业的故事。


一、农业再次陷入危机


20世纪80年代初期,美国农业又一次面临了至暗时刻。拖拉机在农场已经应用了70多年,美国农业人口从占劳动力人口的31%,下降到3.4%--70余年间美国农场数量从640万个减少至240万个,单个农场规模从56公顷上升到172公顷。

 

1980年代美国农民面对是“大萧条”之后最严峻的一次农业危机,整体经济情况急转直下,政府农业政策不利,银行贷款利率从1978年末的11.75% 飙升到1980年末的21.5%。而1980年1月开始的对苏联的粮食禁运,使得粮食出口大幅下降,导致了农产品滞销,农产品价格大跌,大量贷款无法偿还,而土地价格暴跌使得农民的抵押品大幅贬值,加上高利率,贷款购买农机产品变得几乎不可能。

 

这一时期,只有最强健的农场能够活下来。要么规模足够大,全力以赴,坚持不懈;要么负债较低,靠缩减规模得以生存。一些举债高的农场因违约被银行收回。


(备注:美国第3次农业危机发生在1960-70年代,主要是农产品过剩、价格下跌,导致通胀)


三次农业危机与拖拉机销量变化对照图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

640.png

640 (1).png



1969-1993年美国拖拉机(40马力及以上)和联合收割机销量图



农机制造业与农民同命运,销售持续低迷,1979年至1984年,拖拉机销量下降了37.5%,而联合收割机销售下滑了65%。


艰难时世需要最好的农民、经销商和制造商同舟共济、共度难关。


二、万国坠落,“红色巨人”浴火重生


这个时期,对万国公司这家长期深耕、以红色拖拉机和收割机享誉全球的行业巨头是一个悲惨时代,过度的跨行业扩张,长期低利润,财务管理不善、负债累累,旷日持久的罢工使其陷入极度困境。1980年,万国首次亏损3.97亿美元;1981年,尽管公司对产品销售给予大量奖励政策-包括购买大型拖拉机赠送越野卡车-但销售依然不振,公司采取了包括减薪、裁员、关厂、整体出售业务(如SolarDivision以5.05亿美元出售给卡特彼勒)和推出新产品等措施,公司年底依然亏损3.93亿美元。1982年出售工程机械业务和车桥及变速箱业务。到1983年,四年里共亏损30亿美元,公司现金流中断。公司员工总数从1979年的近9.8万人 降到1983年的3.2万人。

 

应万国公司管理层的请求,凯斯母公司天纳克(Tenneco)的首席执行官詹姆斯·凯瑟森(James Ketelsen),和几位万国的高管进行了数小时的会谈,就达成了收购协议。

 

1984年11月26日, 收购消息在媒体公布,天纳克(Tenneco) 以2.6亿美元现金和1.7亿美元优先股票购买万国的农机部门,并与凯斯合并成立凯斯万国(Case IH)。

 

凯斯和万国的合并被认为是当时最艰难的组织更替,万国是有150年历史的行业龙头企业,产品涵盖了农业机械各个领域,经销商遍布全美并有很高的忠诚度;凯斯曾经是美国最大的蒸汽机制造商,但过去几十年一直是专业拖拉机生产企业,产品线短,在行业中居于第三或第四的位置,其依托的是母公司强大的资金实力。两家公司的产品线并非完全互补,而其行为准则和对市场定位的意见大相径庭。


合并后的数年里,原来万国的员工仍自称“我们”,称原凯斯员工为“他们”。


经销商有不少重叠,许多被迫关门,合并时的不当安排带来了严重的后遗症,冲突难以避免并持续了几十年。


640 (2).png

1963-1983年万国公司销售额和净利润率图


对于万国这家有着150年历史的行业巨头的轰然崩塌,后人有很多研究,其中的一些还进入了哈佛大学MBA的案例,总结起来其原因主要有:


一是过度的多元化,使得投资分散,公司一度引以为豪的财务实力被逐步减弱、主业竞争力减退。万国在1950和60年代,一直排在美国500强的前30位,员工一度超过10万人,是当时美国第11大的企业雇主,然而拖拉机第一的位置在1960年代中期被迪尔夺走,工程机械也是老二,但已被行业第一的卡特彼勒甩得老远;卡车业务则难以与底特律的汽车巨头们较量,后者的卡车与轿车共享零部件,具有低成本的规模优势。

 

二是错误估计市场形势,导致库存高企,高利率使得公司和经销商的利息成本居高不下。未有效听取经销商意见,没有预测到市场的急转直下,致使大量库存无法正常销售,只得降价出售。

 

三是长期的低利润率使得主要工厂得不到改造升级、设施陈旧,尽管万国在1970年代末期开始投资新设备、开发新产品,但未达预期目标。管理不善,产品未经足够的田间试验即上市,几个产品故障不断,造成用户流失。

 

四是管理层盲目自大,特别是从外部高薪聘任的CEO,误判形势、因小失大,导致了一场近6个月的大罢工,使得万国元气大伤。万国公司的利润率,长期处于低位,只有其主要竞争对手的一半左右,其原因一是将大部分利润用作股东分红,从未间断;二是给工人较高的待遇。而这位新任CEO在1978年被聘任的主要任务就是削减成本、增加盈利,上任初期取得了一些效果。当1979年11月全美汽车工人联合会(UAW,全称United Automobile, Aerospace and Agricultural Implement Workers of America)的劳动合同到期时,他认为是让工会放弃部分待遇、特别是加班待遇“好好谈谈“的时候了!结果导致从11月2日起长达6个月的大罢工,而公司一无所获——反而损失惨重——亏损4.8亿美元,1980财年亏损近4亿美元。大罢工、高利息,加上市场停滞和工厂成本高企,万国公司的负债一度高达45亿美元,1981年经过与200多家借贷机构达成协议,公司才免于破产。当年提出的“Project 200”工程,期望降本2亿美元,而实际上减了1亿美元,而全新的50系列拖拉机上市,由于销量太少,不足以恢复业务。1982年5月,这位”外来和尚“被解雇。在几个月后与哈佛大学商学院师生的对话中,当被问及对自己的评价时,这位前CEO还说“超级好(Superb) ”,而媒体对他的评价是“完全是决策失误”。

 

治愈创伤和继续前行之道是推出全新的拖拉机产品。


在被兼并前,万国投入巨资开发新型拖拉机,设计了全新的动力换挡变速箱和全新驾驶室,但未来得及完成,合并发生了。


合并后的两年里,在天纳克首席执行官詹姆斯·凯瑟森的支持下,公司投入4000万美元,以原万国员工为主的设计和工程团队夜以继日的工作,有工程师在圣诞节假期还到日本出差与供应商落实技术要求。


新型拖拉机在1987年8月上市,超酷外观和全新内饰,动力强劲、省油的发动机以及技术领先的驾驶室、加上极高的可靠性使Magnum拖拉机成为同类产品的行业标杆。1988年专家和行业预期的市场回暖并未如期而至,旱灾和其他因素使人们的希望又落空。然而,新型拖拉机使得凯斯万国空前地团结起来,来自两个公司的员工和经销商团结起来,大家都为拥有新型拖拉机而自豪--是Magnum拖拉机拯救了新公司,团结了员工和经销商。


640 (3).png


凯斯万国的新产品-Magnum拖拉机(1987)


1977年上市的轴流滚筒联合收割机,也是万国的一项重要技术创新,填补了凯斯没有收割机产品的空白,引领了后来谷物收割机的潮流。


万国的另一项有价值的“资产“是其遍布全国的1600家农机经销商,是凯斯的两倍,许多是万国成立后就授权的经销商,也是当地最好的经销商,但市场低迷和兼并重组,也使包括万国、凯斯在内的农机经销商元气大伤。

 

1979年,全美国共有农机经销商1.15万个,到1985年仅剩下5800个,以每家经销商平均18名员工计,6年间失去了10万个以上的工作岗位。


新的CASE IH公司(国内简称为凯斯),采用了万国传统的红色标志色,其名称International Harvester(IH), 以缩写形式保留在凯斯的标志中。


640 (4).png

合并初期的凯斯万国标志


(未完待续)

上一条:农机企业危机之中的生存发展之道(下·2) 下一条:农机企业危机之中的生存发展之道(中·2)
  • 发表评论
  • 查看评论
文明上网理性发言,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。
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